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第一节《牙体解剖生理》12。
(四)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1.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1)切端及(牙合)面形态的生理意义:
前牙切端的切嵴和牙尖:具有切割、穿透和撕裂食物的功能。
后牙(牙合)面牙尖、窝、三角嵴、边缘嵴及斜面等:
具有容纳、磨细并限制食物的作用,发育沟是食物磨细后流向固有口腔或口腔前庭的通道。
牙齿萌出早期,切端及(牙合)面的尖、窝、沟、嵴都是由曲线、曲面构成,当咬合时,上下牙间形成点、线接触。
随着儿童生长发育,牙经功能性磨耗,先前的点、线接触模式逐渐变成小斜面接触。
斜面接触时,由于接触面积大,因此,咀嚼效率较高;同时,牙完全萌出经调整建立合适咬合关系后,(牙合)面接触有利于咬合关系的稳定。
(2)牙冠轴面形态的生理意义
1)牙冠唇(颊)、舌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咀嚼时,排溢的食物顺着正常的牙冠突度滑至口腔,擦过牙龈表面时对牙龈起按摩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牙龈的健康。
若牙冠突度过小或无突度,牙龈将会受食物直接撞击而受伤;
反之,若牙冠突度过大,牙龈会失去食物对其的按摩作用,可能产生废用性萎缩。
牙冠颈1/3的突度,还可起到扩展龈缘的作用,使其紧张而有力。
2)牙冠邻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正常的邻面突度形成良好的邻面接触关系,不仅可防止食物嵌塞,还可防止龈乳头受压萎缩及牙槽突吸收降低;
正常的邻面接触关系可维持牙弓完整稳定,利于分散(牙合)力,对牙、牙周组织、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3)楔状隙的生理意义:
楔状隙或外展隙:在两牙接触区周围均有向四周展开的呈V形的空隙,
邻间隙:在龈方的空隙
楔状隙的生理意义有:
邻间隙充满龈乳头,可保护牙槽骨和牙冠邻面;咀嚼时,部分食物通过楔状隙排向口腔,楔状隙正常,食物可摩擦牙面,保持牙面清洁,防止龋及龈炎的发生。
2.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牙根形态与其稳固性密切相关,牙所处的位置及牙冠受力大小、方向等影响牙根形态。
切牙牙根受力较小,多为单根。
尖牙因处于牙弓转弯处,受力较强,牙根虽为单根,但是根长且粗壮。
后牙功能复杂,受力强大,因此,常为多根牙,并且有一定的分叉度。
牙根的形态与牙所受咀嚼力方向也相关,
上颌前牙受向前上的力→上前牙牙根唇侧宽于舌侧;
下颌牙受向内下的力→牙根的唇舌面宽度约相等。
上磨牙舌尖为功能尖→舌根比颊根长且大;
下磨牙的牙根扁而宽,近远中面有长形凹陷,利于增强磨牙稳固性。
牙科职考---备考秘籍,实战干货---“思迈尔”与您并肩作战,全程护航,助您成功!
16年思迈尔学员通过率95%。16年思迈尔精品面授班学员通过率95%。YY课堂:(口腔助理)(口腔执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