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东,年12月出生,年6月入党,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副主任。曾荣获江苏省第三届“名医民选”百姓信任的医疗专家、南京市第八届“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杨卫东
身穿白大褂、头戴防护面罩,这是很多人儿时对牙科医生的印象。从处治牙龈炎、拔牙、补牙,到牙齿矫正、洗牙……在多数人眼中,牙医是一技傍身,受人尊敬的好职业。但却很少会有人近距离体验牙医的辛苦和不容易。
一间诊室内,杨卫东主任正在出专家门诊。牙椅上躺着一位小伙子,杨主任正在给他做治疗。看着牙医全副武装,手持各种器械,虽然近在咫尺,患者却不知道医生是怎样在自己嘴里"鼓捣"的。耳边传来的不是电钻的轰鸣声,就是器械碰撞托盘时的叮当声。偶尔还会在嘴里“电焊”些什么东西,患者心中难免会有些紧张和畏惧。
“我在给他做根管治疗,这位患者是因龋齿引发牙痛,拍片看出他疼痛的牙齿根部神经已坏死。上次把坏死牙髓拔了,这次要给感染的根管进行清创消炎。”杨主任一边说,一边从托盘里取出一个带锯齿的针状器械,用这个小针在患者的牙洞进进出出,同时给患者解释,以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这是根管锉,用它将牙洞里的感染物质一点一点取出,然后把牙齿根管冲洗干净,之后把消炎药放入牙洞中,就可以用永久填充物补牙了。”
杨主任常跟他带教的学生说:“牙医是个细致活儿,一分一毫不能有差错,只要有一毫米的偏差,患者就会不舒服,有时还会划破口腔。”
杨主任在临床上擅长疑难根管的解决,所以,他的患者络绎不绝,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根本不够用,牙体牙髓科常备探针、钳子、铤子、车针、拔髓针、扩大针、根管锉……牙科用的器械多达数百种,在处置口腔问题时,要用戴着手套的手指捏着这些细小的工具,在湿滑的口腔中操作。操作中手指力度轻不得、重不得,轻了不起作用,重了可能会触痛患者。还得避免因唾液湿滑可能引起的器械从指间滑脱掉入患者口中等意外。每位患者平均的就诊时间是40—50分钟,在此期间,杨主任始终是坐着,身体前倾,头部微微低下,双手不停地操作,偶尔在患者起身漱口时,才能稍稍转转脖子,活动活动。杨主任非常有耐心,虽然他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早已戴上了腰拖,甚至有时候忙得连午饭都吃不上,但是在为病人掏根管时,却从不懈怠,全神贯注。他常说,牙医,是一份体力活。在同事们的眼里,杨主任碰到复杂的根管,从不退缩,迎难而上,所以,当大家遇到复杂根管,都会向他求救,他也很乐意与同事们一起分享复杂根管的治疗方法,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技术。
(报送单位:市卫计委)
善于从患者角度感同身受,治疗时手法轻柔;面对患者的畏惧,保持耐心,不窝火,不动怒;面对细小的牙齿,胆大心细,操作准确。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妙手仁心,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摢瀹跺尰闄㈡渶濂?涓鐧界櫆椋庡井淇¤处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