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内窥镜下龈下刮治和传统龈下刮治治疗牙


本文原载于《中国实用医刊》年第43卷18期

目的比较牙周内窥镜下龈下刮治和传统龈下刮治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年5月至年5月48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给予传统龈下刮治和牙周内窥镜下龈下刮治,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1、2d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第3个月,两组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均有显著改善(P0.05),附着丧失(AL)较治疗前稍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第3个月时PD、AL、B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个月时,两组超敏c一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一17)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而实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内窥镜下龈下刮治和传统方法均可显著改善牙周炎症,而前者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更佳,且术后疼痛反应更轻,值得推广。

牙周病在临床口腔科中较为常见,是机体局部反应、细菌侵入及全身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局部致病因素为牙菌斑内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牙石为菌斑附着提供有力条件。因此彻底去除牙石、菌斑是本病治疗的首要目标。临床常采取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但传统方法是根据临床医师个人经验在牙周袋内的盲目操作,很难彻底清除牙石。近年来,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采取牙周内窥镜下龈下刮治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年5月至年5月48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入选患者符合以下标准:①无全身系统性疾病;②近期3个月内未使用非甾体类药物、抗生素或其他影响白细胞的药物;③非妊娠妇女,无吸烟史;④患牙牙周袋探诊深度均不低于5mm,且牙颈部无龋损和充填体;⑤患者均知情同意。将人选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4例。实验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38~62(轭3±6.2)岁;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39~63(46.5±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验组在牙周内窥镜下行龈下刮治,局部麻醉下选取合适的内窥镜手柄进行龈下探查,并进行超声龈下刮治,手工根面平整,给予氯化钠注射液和3%双氧水进行全口冲洗。对照组给予传统手动龈下刮治。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检查牙周相关临床指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采集龈沟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龈沟液中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一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

1.3临床指标:①探诊深度(PD):探测龈缘至牙周袋底的距离;②附着丧失(AL):釉牙骨质界到牙周袋底的距离;③出血指数(BI):用钝头牙周探针轻摊人袋内或龈沟内,观察取出后30S出血情况,以0~5级计分,评分越高显示牙周组织状况越差;④VAS评分评定:在纸上画一条10cm线段,并分成10等份,其中0为无痛,10为最痛。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VAS评分情况:实验组在治疗后1、2d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第3天,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牙周临床指标:治疗第3个月时,两组PD、BI均有显著改善(P0.05),AL较治疗前稍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第3个月时PD、AL、B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龈沟液中炎性因子变化:两组治疗前hsCRP、TNF-α、IL-17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上升(P0.05),治疗第3个月时,两组hsCRP、TNF-α、IL-17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而实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3。

3讨论

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包括牙周基础治疗、局部用药治疗等,其中牙周基础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其目的是消除致病因素,降低炎症反应,为下一阶段治疗做准备。而基础治疗方法包括根面平整、龈下刮治、龈上洁治等。传统龈下刮治是在盲目状态下将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刮除,但却难以去除牙周袋和根分叉周围的牙石菌斑,且术者如果经验不足,甚至可因用力不当而将感染带至更深牙周组织。因此部分患者在根面平整术和龈下刮治后可发生急性炎症。而牙周内窥镜的应用能够在直视下实现龈下结石的彻底清除,避免传统龈下刮治的盲目性,使刮治时定位更准确,大大降低牙石遗漏的几率。在临床工作中,牙周炎的状况可通过一系列指标如PD、BI、AL来反映。本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3个月后PD、BI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说明治疗后,随着牙石、菌斑的清除以及口腔卫生的提高,牙周组织炎症水肿改善,但两组PD、AL、B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有学者分析残留牙石对牙周组织康复的影响,结果发现PD、CAL、PI等牙周指标对残留牙石均无指示作用和较强的敏感性,因此推断即使在传统龈下刮治后牙面存在遗留牙石,但两组在牙周指标方面比较差异也未见统计学意义。

龈沟液的主要成分除血清渗出液外,还包括与免疫反应相关的炎症介质及多种微生物等。而这些炎症因子的浓度变化与局部炎症密切相关。因此,检测龈沟液中成分的变化可直观的反映牙周组织的病理状态。IL一17是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其能够激发多种细胞如上皮细胞、纤维细胞等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其还可与如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协同作用,从而增强炎症反应。李胡锐等旧1研究发现,IL一17存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及牙龈中,并且通过和健康对照患者进行对比,结果牙周炎组的龈沟液中IL一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后,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IL-17水平显著降低,由此推断IL一17在牙周炎的炎症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NF—α由多种细胞产生,在牙周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与牙周炎的病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牙周组织无炎症时,TNF—α处于静止状态,而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的TNF-α水平经研究发现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推测在口腔健康环境内,TNF—α的高表达可诱导产生牙周炎。hs—CRP是机体最敏感最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急性炎症的标志物。其不仅参与急性、重型疾病发病,也可在长期慢性感染、炎症患者的血清中出现。研究发现,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经相应的治疗显著下降。也有学者指出,牙周感染程度与血清hs-CRP水平密切相关,即牙周感染程度越严重,hs—CRP浓度越高MJ。本研究中,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沟液中可检测到IL.17、TNF-α、hs-CRP,其浓度明显升高,经过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而实验组改善更显著(P0.05),其原因可能是在牙周内窥镜下行龈下刮治能够更为彻底地清除龈下菌斑、牙石,从而更好地改善牙周炎症。此外,由于超声探头不如传统刮治器锐利,能够减少对牙周组织的损伤以及对根面牙骨质的过度去除。本研究中,实验组治疗第1、2天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在牙周内窥镜下行龈下刮治对牙周损伤较传统方法更小。

综上所述,牙周内窥镜下龈下刮治和传统方法均可显著改善牙周炎症,而牙周内窥镜下龈下刮治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更佳,且术后疼痛反应更轻。

(收稿日期:—04—29)

(本文编辑:傅利霞)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治疗白癜风的土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ssykj.com/jbzl/7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