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牙警报牙周炎不治疗,到最后就是这样的


牙周炎到最后就是这样的结果太可怕了

什么是牙周炎?

牙周炎顾名思义,就是牙周组织发炎了,先来看看我们的牙齿和牙周组织到底是什么吧!

我们的口腔内是个细菌滋生的地方,细菌会粘附在牙齿上,形成牙菌斑,并向牙龈下、牙根方向集聚,侵害我们的牙周组织,引起炎症。

好在牙菌斑是软的,可以被我们用牙刷、牙线、牙缝刷等工具清理掉。

可是一旦没有清洁掉他们,形成牙结石,牙结石可是刷牙刷不掉的,它会源源不断的产生细菌以及毒素侵害牙周组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牙槽骨(牙根周围的骨头)吸收,牙根暴露,最终牙齿松动、脱落。

其实我们的牙齿就相当于一棵大树,牙周组织相当于树根周围的土壤,一旦有了牙周炎,就相当于发生了水土流失,树根周围的土壤都没了,大树就倒掉了。牙周病有哪些症状?

1.牙龈出血

牙龈出现炎症时会有刷牙出血、咬苹果出血的状况发生,尽管没有明显疼痛不适,您仍要牙周专科诊治,而不是依赖有止血功能的牙膏,否则会延误病情!切记!

2.口臭

3.牙齿松动

牙周炎中重度后会出现牙齿松动,进而出现咬合无力、疼痛、影响咀嚼;也会出现牙缝变大、伸长移位而影响美观。此时再不就诊,后果就是牙齿脱落!

小常识:人老不会掉牙齿

牙齿松动脱落是牙周炎症严重的结果而非衰老的表现!年纪大了就会掉牙,这是极其错误且没有科学依据的!早期治疗是可以控制并避免的哦!

4.食物嵌塞

您经常“吃东西塞牙”、吃晚饭要“剔一剔”才舒服?严重起来还会有牙龈痒胀、疼痛、出血、口腔异味、根面龋、牙齿冷热酸痛等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您千万不要大意,及时牙周专科就诊以免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等严重后果!

4类人最容易出现牙周炎!

总体而言,不认真刷牙以及无视牙结石危害,牙龈炎极度拖延,是牙周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可发生于任何人。但有4类易感人群值得高度重视:孕妇,烟民,糖尿病患者和牙列不齐者。

1孕妇

妊娠由于妊娠时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使原有的牙龈炎症加重。因此,妊娠期龈炎的直接病因仍然是牙菌斑,终极因素仍然是口腔卫生状况差,牙菌斑控制欠佳所致。

2烟民

抽烟是牙周炎的重要易感因素,烟民的口腔卫生状况一般较差,烟斑更易于沉积菌斑,牙石量普遍高于常人,而且烟雾中的化学成分会对牙周组织造成慢性损害,长期抽烟的人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牙槽骨萎缩加速,这些综合因素造成牙周炎进展快且治疗难度加大。

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和牙周炎则是双向影响,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牙周炎成为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同时牙周的炎症对糖尿病的代谢有负面影响而形成恶性循环,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控制难度比烟民更大。

4牙列不齐者

牙列不齐者由于口腔自洁作用较差,不整齐的牙之间更易藏污纳垢,牙菌斑和结石极易沉积导致牙龈肿胀反复发炎,时间一长牙周袋产生,牙槽骨破坏即牙周炎形成。

牙掉光了不是镶新的就可以

许多人总认为:牙周炎不是什么大病,能拖就拖,等牙掉光了再镶一口假牙就行。

殊不知全口活动义齿,不仅功能比天然牙齿相差一大截,咀嚼效力不高,使用也不方便。全口种植义齿也是一种选择,可以较好地恢复咀嚼功能。

但现实是,并不是每个无牙患者,都拥有「口腔里开一辆好车」的财力。

全口种植义齿的花费,相当于「口腔里开一台车」

如何预防牙周病?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防止牙周疾病最好的方式是提前预防,平时做好口腔清洁工作,比如每日两次正确刷牙、坚持使用牙线,以及定期检查牙齿,这些都能有效控制和消除牙菌斑。

2、定期洗牙

洗牙是给口腔做一次彻底清洁,能清除掉长期堆积在牙周的菌斑,以及刷不掉的软垢、残留,是去除龈上菌斑和牙石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牙周疾病的基础治疗方法,每个人都应该定期洁牙,每半年到一年一次。

3、远离烟草

有研究表明,吸烟者爆发牙周病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3倍。

4、及时治疗

再说一次:牙龈萎缩是不可逆转的,即使经过牙周治疗,也无法再恢复到初始的健康状态,如果已经患上牙周病,千万别拖,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才能及时止损。

经过治疗后,除了平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外,一定要定期进行复查,以及把之前使用的旧牙刷及时换掉,上面还残留有大量致病菌斑。

部分文章图片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编辑整理。在此感谢原创作者分享,如涉及内容与版权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植正美数字化口腔

带给您更贴心的服务!

爱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ssykj.com/jbyf/12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