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流口水是捏宝宝脸蛋造成的,把腮腺给捏破了。所以有的妈妈从来不敢让人捏宝宝的脸蛋。果真如此吗?宝宝流口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小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唾液腺还不发达,加之宝宝的营养摄入为液状的乳类,因此,每天唾液分泌量仅50-80毫升,仅足够湿润口腔黏膜,因此口腔黏膜处于比较干燥的状态。
到3-4个月左右时,唾液腺的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开始增加。但此时宝宝的吸吮及吞咽能力仍未发展完全,所以当唾液分泌稍多或是宝宝高兴、嬉笑时,很可能就会因无法将分泌出来的口水全部吞咽下去,导致口水很容易就流出来。
6-7个月时,大部分宝宝的乳牙已经开始萌出,乳牙萌出时,小牙顶出牙龈向外生长,会引起牙龈组织轻度肿胀不适,刺激牙龈上的神经,唾液腺反射性地增加分泌口水,旺盛时每天可达到毫升。而且,开始吃辅食后,食物又会刺激口腔内的神经、唾液腺进一步增加口水的分泌。
其实正常的成年人每日分泌的口水比宝宝多得多,一昼夜可达-毫升,即使在没有食物刺激的情况下,每分钟也能分泌0.5毫升唾液。这些口水会被自主或不自主地吞咽下去,维持分泌与吞咽平衡而不会流出口水。
由于宝宝口腔发育特点是容量小、深度浅、舌短而宽,闭唇和吞咽动作尚不协调,不会调节口腔内过多的唾液,另外,宝宝在此阶段喜欢将手指、玩具等放入嘴里吮吸,这样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有时甚至会弄得脸上都是,其实这是正常的。
一般来说,流口水的状况要到宝宝年龄稍长、吞咽能力及嘴唇的闭合能力增强、牙齿逐渐萌芽、口腔容积深度逐渐增加后,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大多数宝宝2岁以后就不再流口水了。
口腔炎症:如果本来唾液不多,短期内突然增多;或已经能吞咽过多的唾液,不再流口水了,而以后又出现流口水现象,则要怀疑宝宝是否得了口腔炎症,如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疱疹、扁桃体炎等。流涎症:多由神经系统疾患引起,如脑炎后遗症、延髓麻痹、脑瘫、面神经麻痹等,由患儿吞咽功能障碍所致,此时应治疗原发病。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