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反射区保健按摩方法


      足部反射区保健按摩疗法    

一、概论

足部反射疗法是以双足为施术部位的反射法。

由于双足与人体的脏腑有着特殊的联系,人体的脏腑病理变化的过程,在足部一定的位置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和反应。

当人体内一个脏腑器官有了病变或者功能不正常的时候,在脚上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色、形态的变化和压痛明显等病理症侯。

二、足疗的作用与机理

1、促进血液循环:

双脚处在人体的基底部,距心脏最远,很容易出现末梢循环障碍,血液回流受阻,血管中很容易产生沉淀物,时间长久管壁增厚,气血通道就会受阻不畅,

足底部就会出现气泡状、沙粒状、条索状的物质,造成肌肉组织内密度增加,按之会痛。

“不通则痛”。

通过对足部的按摩,使足部肌肉放松,沉淀物化解,使血液循环通畅,使得在足部积存的沉淀物,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

2、调节各脏腑器官功能:

通过对足部反射区按摩和治疗,在神经反射的作用下,能调整其所对应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能延缓人体的衰老过程,使处于紊乱失衡状态的脏器功能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以痛为腧”,内病可以外治。足部一些阳性点的按摩,可以改变对应器官的病变。

3、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人体激素正常分泌

人体内分泌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调节系统,各种激素正常分泌参与调节人体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活动,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内分泌系统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

在人体的双脚分布了很多固有的腺体反射区,而对足部各腺体反射区刺激,能有效的调节各内分泌腺的功能。

4、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足部反射法能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脾反射区、淋巴系统反射区。

5、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消除亚健康状态,保持精力旺盛

几十分钟的足部按摩保健或反射治疗,使人体得到充分的放松休息和调理,使经络畅通,肌肉放松,气血运行保持良好状态,受术者就会从紧张的生活节奏或疾病的痛苦煎熬中解脱出来。

三、足部反射疗法的历史现状

“中国是足部反射疗法的发源地之一。”

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中提到:“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针石桥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

历史资料所查,古代并无“俞”姓,俞与愈可通用,既是治疗、治愈的意思;跗指足而言,当今解剖学上将踝关节到跖骨之间的7块骨头仍称为跗骨。因此,古代传说中的俞跗实际上是最古老的摸脚医生。

《黄帝内经·足心篇》中就有对“观趾法”的描述;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时期有一位名叫俞跑的医生,治病不用汤液醒酒,而在足部用针灸和按摩疗疾;

汉代神医华伯在创研“五禽戏”时指出,五禽戏的功效在于:“除疾兼利蹄足,逐客邪于关节。”

《华伯秘籍》将华伯的足部引导术称之为“足心道”,足心道于公元6至7世纪传至日本,至今不衰。

除古籍中的记载外,考古也证实了摸足治病在民间十分盛行,西安郊外的一个寺庙中就有“灵足图”石刻,其对足部的功能作了形象的描述。

          

足部解剖

正常人的足骨每只脚有26块足骨组成。

分为三大部分,即:跗(fū)骨、跖(zhí)骨、趾(zhǐ)骨。

      1跗骨–足的后半部    

单脚为7块,主要有距骨、跟骨、舟骨、3块楔骨和骰骨组成。跗骨排成3列。

前列有楔骨3块,从内至外称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最外侧为骰骨。

中间列为足舟骨,舟骨向内下方隆起部分称为舟骨粗隆,后列为跟骨和距骨,跟骨后部隆起称跟骨结节。

      2跖骨-单脚为5块    

从内侧向外侧分别称第1、2、3、4、5跖骨。跖骨属于长骨,分为一体两端,前端称跖骨头,中间称跖骨体,后端称跖骨底

第1~3跖骨底分别与各楔骨相关节,4~5跖骨底与骰骨相关节,1~5跖骨小头与各趾骨相关节。

第5跖骨底向外突出,称为粗隆,是足部重要的骨体标志。

      3趾骨

单脚为14块,其中大趾为2节,其余4趾均为3节。各节分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和远节趾骨。

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

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    

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小头。

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

足背部:可触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部。

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震荡,保护内脏,使足底血管和神经不受压迫。

足部的关节

踝关节:小腿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的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的关节。

跗骨与跖骨之间形成跖跗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第二至第五趾骨,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

          

足部常用按摩手法

      

单食指叩拳法

一手握扶足部,另一手半握拳,食指弯曲,拇指固定,以食指的近节指间关节为施力点压刮足部反射区。

适用反射区:额窦、垂体、头部、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肠、胰脏、胆囊、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腹腔神经、大肠、心脏、脾脏、生殖腺、肩关节、膝关节、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

      

拇指指腹按压法

    

一手握足,以另一手的拇指指腹为施力点,按压足部反射区。

适用反射区:心脏(轻手法)、胸椎、腰椎、骶椎、外生殖器和尿道、髋关节、直肠、腹股沟、坐骨神经、下腹部等。

      

单食指刮压法

    

一手握扶足部,另一手拇指固定,食指弯曲呈镰刀状,以食指桡侧缘施力刮压按摩。

适用反射区:生殖腺、子宫或前列腺、尾骨(内侧)、尾骨(外侧)、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等。

      

双指钳法

    

一手握足,另一手食指、中指弯曲呈钳状,夹住被按摩的部位,拇指在食指中节上加压施力按摩。

适用反射区:颈椎、甲状旁腺、肩关节等。

      

双拇指指腹推压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施力推压。

适用反射区:肩胛骨、胸(乳腺)等。

      

四指拳法

    

用一手握扶足部,另一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的近节指间关关节施力按摩。

适用反射区:小肠、肘关节等。

          反射区的定位与规律    

头部(足趾部):人体头部器官的反射区基本上分布在足趾部;

胸部(前脚掌部):人体胸部的器官和肩部反射区基本分布在前脚掌;

腹部(足弓部):人体腹部的器官反射区基本上分布在足弓部;

盆腔(足跟部):人体的盆腔的器官反射区基本上在足跟部。

为了进一步加强快速记忆,我们从中找出规律,可概括为:

 头部器官脚趾认

单一器官左右分

成双器官见对称

中线器官足内侧

肩肘腰膝脚外缘

面胸膈肋足背寻

      操作顺序

先左后右,自上而下,先内后外,先足底后足背。

“排泄三区成一片,开始结束各三遍”

先做左足: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反射区-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反射区

      

足部反射区

            

第一组——足心部位的反射区

1、肾上腺

2、肾

3、输尿管

4、膀胱

5、尿道阴道

6、腹腔神经丛

(一)肾上腺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第2、第3跖骨与跖趾关节所形成的足掌中央“人”字形交叉点略偏外侧。

手法:拇指指腹按压法、单食指扣拳法。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次数不限。

方向:点状反射区,实施点压手法

要领:紧贴反射区;治疗时根据需要以中、重手法为主。

作用:一般用于消炎、止痛、退热、止喘、抗过敏、抗休克及风湿关节炎、心律失常、肾上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减退及其他内分泌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二)肾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第2、3跖骨与跖趾关节所形成的足掌中央“人”字形交叉点后方陷凹处。

手法:用单食指扣拳

次数:保健按摩3~5次,治疗时视需要可增加次数。

方向:由足心向足跟反向压刮⊙↓

要领:(1)紧贴反射区,单方向压刮

(2)用力适度

(3)左手握足,拇指可右手的食指上压刮。

(4)注意用腕部压力。

作用:加强肾及整个泌尿系统的功能,有助于对泌尿系统疾患以及水肿、风湿性关节炎、肾源性高血压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三)输尿管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肾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之间,呈斜线状的一个区域。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先深按,不抬起,从肾反射区向膀胱反射区方向“斜弧状”慢慢压刮。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可增加次数。

要领:紧贴反射区,力度均匀,稍慢,不可滑脱。

作用:有助于对输尿管本身疾患(炎症、结石等)及其他泌尿系统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四)膀胱反射区

位置:双脚内侧赤白肉际处,舟骨下方,踇展肌侧近足跟部。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定点向深部按压。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可增加次数。

要领:紧贴反射区。力度不可太大,压刮时扇面弧度约为60-80度。

作用:有助于膀胱疾患(炎症、结石、肿瘤等)、其他泌尿系统疾患、前列腺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五)尿道及阴道

位置:位于双足跟内侧,自膀胱反射区斜向后上方延伸至舟骨与距骨之间缝(内踝关节下方)的呈一斜带状区域。

手法:以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为斜推法(左右脚方向呈对称)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手握定足前部,向下固定不动,右手拇指指腹紧贴反射区由下向上慢推慢移。

(2)力度适宜,不可太重。

作用:有助于尿道及阴道各种疾患(如炎症)的治疗与保健。

(五)腹腔神经丛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底的中心,肾反射区周围并覆盖肾。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以脚底中线为准,分别向右、向左成半圆形刮“()”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可增加次数。

要领:(1)紧贴反射区,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压刮

(2)以肾为圆心,食指远端关节为着力点,用食指第二关节骨背面作左、右扇形弧状压刮。

(3)不可轻浮,力度均匀,稍慢。

作用:调节腹腔脏器的功能,对功能性胃肠病症状如腹胀、腹泻、胃肠痉挛呃逆等有疗效。

            

第二组——足趾部位的反射区

    

前额反射区

垂体反射区

小脑及脑干反射区

三叉神经反射区

鼻反射区

头部(大脑)反射区

颈项反射区

眼反射区

耳反射区

(一)前额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双脚十个足趾的趾端。

手法:拇指指腹推按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可沿趾端做横向按压(由内向外),亦可自趾端向趾根方向按压。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可增加次数。

作用:有助于头痛、头晕、失眠,脑部及鼻、眼、耳、口腔等部位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二)垂体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踇趾趾腹的中央。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用指端或指间关节压点。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可增加次数。

要领:(1)紧按反射区

(2)腕部发力,着力点在指间关节

(3)指端点压需一压一按,反复操作。

作用:有助于垂体本身功能失调造成的疾患(侏儒症、肥胖症、尿崩症等)及内分泌系统疾患,儿童发育不良、智能低下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的治疗与保健。

(三)小脑及脑干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踇趾趾腹根部侧外下三分之一处。

手法: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可由外侧向内侧指腹挤压,也可向趾根方向刮压。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可增加次数。

要领:点按时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作用:有助于小脑萎缩或小脑及脑干的功能失常造成的疾患、肌腱、关节疾患、平衡器官疾患、共济失调、血压不正常等的治疗与保健。

(四)三叉神经反射区

位置:双足踇趾外侧上三分之二。

手法: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先拇指紧压由外侧向趾腹挤压,然后自趾端向趾跟方向压刮。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可增加次数。

要领:紧贴反射区,用力适度,慢推慢移

作用:有助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或痉挛,腮腺炎及头面部其他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五)鼻反射区

位置:双足踇趾内侧面,自踇趾内侧端至踇趾指甲根部的外侧面,呈一“L”状区域。   

手法: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呈“L”由踇指端至指甲根部,再由内向外。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增加次数。

要领:紧贴反射区,慢推慢移,力度适中

作用:有助于鼻部各种疾患及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与保健。

(六)头部(大脑)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踇趾趾腹的全部。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重手法——用拇指或示指的指间关节顶点施力。

方向:由趾端向趾根方向按压.↓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可增加次数。

要领:紧贴反射区,力度由轻到重,腕部发力

作用:有助于脑出血、脑血栓及其后遗症,脑震荡,头痛,头晕,失眠,神经衰弱,神志不清大脑萎缩及大脑功能失常造成的各种疾患,脑性瘫痪,帕金森病等的治疗与保健。

(七)颈项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踇趾根部横纹处。

手法:用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沿着踇趾根部由外向内推按推按。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可增加次数。

要领:紧贴反射区,推压用力适中,不宜过重。

作用:有助于颈椎病,落枕,颈部软组织损伤等颈部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八)眼反射区

位置:双足第2趾与第3趾的底面呈“U”字形的区域(敏感区有五点六面)。

手法:用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由趾端向趾根方向推按(推其六个敏感面),然后用单食指扣拳法定点点按(点其五个敏感点)。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增加次数。

要领:(1)点按时紧贴反射区,反复点按

(2)推刮时用指端施力适中,不可用力太重。

作用:有助于眼部各种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九)耳反射区

位置:双足第4趾与第5趾的“U”字形区域面(敏感区有五点六面)。

作用:聪耳明目。

手法:用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由趾端向趾根方向推按(推其六个敏感面),然后用单食指扣拳法定点点按(点其五个敏感点)。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视需要增加次数。

要领:(1)点按时紧贴反射区,一按一息;

(2)推刮时指端用力适中。

作用:有助于耳部各种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第三组——左足掌前半部的反射区    

甲状旁腺反射区

甲状腺反射区

斜方肌反射区

肺及支气管反射区

心反射区

(一)甲状旁腺反射区

位置:双足掌内侧缘,踇趾根部第1跖趾关节突起处。

手法: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在反射区点压。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紧贴反射区,一点一息;用力适中,以能耐受为度。

作用:有助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缺钙症状如筋骨酸痛、手足麻痹或痉挛、指甲脆弱、骨质疏松、白内障等的治疗与保健;加强胃肠蠕动;癫痫发作时急救(用重手法强刺激)。

(二)甲状腺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第1跖趾关节后缘起沿第1、2趾骨之间至趾丫处呈弧形带状区域(包围着第1跖骨小头)。

手法: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循序按压,力度适中

(2)指关节压刮时注意以腕关节发力带动关节压刮。

作用:有助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及肥胖症等的治疗和保健。

(三)斜方肌反射区

位置:在双足底,第2.3、4.5趾的后方,成一横带状区域。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由外侧向内侧刮至第一趾与第二趾交界处根部旁。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紧贴反射区,慢移,力度均匀,不可浮滑。

作用:有助于颈项部及肩背部酸痛,落枕,上肢无力、酸痛及麻痹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四)肺及支气管反射区

位置:在双足底,斜方肌反射区的后方一横带状区域。自横带中部向第3趾延伸呈“人”字形竖带状区域,是支气管敏感带。

手法:双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拇指从两侧向中间推至第三脚趾的趾端。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用力适中,慢推慢移

(2)支气管区从两侧向中间推压时用力适当加重。

作用:有助于肺部及支气管疾患如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的治疗与保健。

(五)心反射区

位置:左足底,第4、第5趾间缝垂直延长线与第5跖骨小头水平线的交点处。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先轻后重,根据患者的承受程度逐渐加强力度。

方向:点压,↑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施力时,根据患者承受程度逐渐加强力度。按压或点压时要采取由脚心向脚趾的方向推按点压,使指力渗透于皮下,扪及心反射区内的阳性反应物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恰如其分的刺激。

作用:有助于心脏与循环系统疾患如心律失常、心前区疼痛、心肌炎、动脉硬化、高血压、低血压等的治疗与保健。

                第四组——左足掌后半部的反射区    

脾反射区

胃反射区

胰反射区

十二指肠反射区

横结肠反射区

降结肠反射区

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

肛门反射区

小肠反射区

生殖腺反射区(位置之一)

(一)脾反射区

位置:位于左足底,第4、第5趾间缝垂直延长线上心反射区向足跟方向约1-2横指处。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点压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用拇指指腹按为补法;

(2)用指关节点按或压刮时用力适度,不宜过重;

(3)脾反射区仅限左脚,右足没有。

作用:除脾本身疾患外,常用于贫血、皮肤病、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发热、炎症的治疗与保健,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二)胃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内侧第1跖骨小头的后方,前后宽度约为1横指的区域。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点压或由内向外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脾胃虚弱时,用轻手法按揉;

(2)胃胀消化不良用重手法压制;

(3)紧贴反射区压刮。

作用:有助于胃及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及胃下垂等的治疗与保健。

(三)胰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内侧,胃反射区的下方,前后宽度约为1横指的区域。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点压或↓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力度稍重;

(2)点按揉刮相结合,用力不可浮漂。

作用:有助于胰腺本身疾患(如胰腺炎等)及因胰腺功能不良而引起的疾患如糖尿病、消化不良等的治疗与保健。

(四)十二指肠反射区

位置:双足底内侧,胰反射区的后方,前后宽度约为2横指的区域。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点压或↓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腹痛用轻手法按揉;

(2)消化不良、腹胀时用重手法刺激

作用:有助于胃、十二指肠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五)小肠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底中部凹入区域,被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等反射区所包围。

手法:四指拳法

方向:↓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补法时用力要轻;

(2)当指下有包块结缔组织时,用多指疏法,力度宜重。

作用:有助于消化系统疾患如腹痛、腹泻、肠炎等的治疗与保健。

(六)横结肠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底中间,第一至第五跖跗关节处。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左脚:自脚内侧向外侧,右脚:自脚外侧向内侧沿反射区施术。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慢性肠炎者以指腹推擦;

(2)重手法用左手拇指推右手食指关节,紧贴反射区加力点压,横向慢移。

作用:有助于消化系统疾患如腹痛、腹泻、肠炎等的治疗与保健。

(七)降结肠反射区

位置:位于左足底外侧,上接横结肠反射区,骰骨外侧,与足外侧线平行呈竖条状区域,止于足跟骨外侧前缘。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向足跟方向压刮。

方向:由横结肠反射区向足跟方向。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食指关节为着力点,腕部发力;

(2)压刮时用力均匀,稳、沉,移动要慢。

作用:有助于消化系统疾患如腹痛、腹泻、肠炎等的治疗与保健。

(八)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

位置:位于左足底足跟前缘的横带状区域。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自足外侧向内侧压刮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力度稍重;(2)移动要慢,不间断不滑脱;(3)此反射区仅为左足,右足无此反射区。

作用:有助于乙状结肠及直肠疾患如炎症、便秘、息肉等的治疗与保健。

(九)肛门反射区

位置:左足底内侧,足跟的前缘。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定点按压。

方向:点压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以指关节按反射区,用力由轻到重。

作用:有助于便秘、痔疮、肛瘘、直肠脱垂等的治疗与保健。

(十)生殖腺反射区(位置之一)

位置(位置之一):双足底,足跟中央处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定点按压。

方向:点压或叩击时均垂直于足跟向内压击。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用指关节顶压;

(2)用实拳击打跟部,频率稍快。

作用:有助于性功能低下,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等生殖系统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第五组——足内侧的反射区    

1.颈椎反射区。

2.胸椎反射区。

3.腰椎反射区。

4.骶骨及尾骨反射区。

5.臀部及坐骨神经反射区(内侧)。

6.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

7.尿道及阴道反射区。

8.髋关节(内侧)反射区。

9.直肠及肛门反射区。

10.腹股沟反射区。

(一)颈椎反射区

位置:两足内侧缘,踇趾根部内侧横纹尽头处。踇趾近节趾骨内侧缘呈内弧形长条状反射区。

手法:双指钳法或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夹刮时方向“↑”;拇指指腹推按时方向“↓”。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夹刮时用力要轻;指推时在痛点多按揉。

作用:有助于颈项酸痛,颈项僵硬,落枕及各种颈椎病变(包括骨质增生及因颈椎病引起的手麻、手痛)的治疗与保健。

(二)胸椎反射区

位置:位于足内侧缘从第1跖骨小头到第1跖骨粗隆,呈长条状反射区。

手法:以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从趾端向足跟方向推压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指腹紧贴反射区,深按慢移;指腹与反射区呈45度角推行。

作用:有助于肩背酸痛及各种胸椎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三)腰椎反射区

位置:位于足内侧缘第一楔骨至舟骨粗隆的下方。前接胸椎反射区,后连及尾骨反射区。

手法:以拇指的指腹推按法

方向:“↓”从胸椎反射区向足跟方向推压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紧贴反射区,紧推慢移,力度适中。

作用:有助于急性腰扭伤、腰背酸痛、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及其他腰椎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四)骶骨及尾骨反射区

位置:位于腰椎反射区后方,两足内侧缘距骨下方到跟骨止。

手法: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从腰椎反射区向足跟方向推压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紧贴体表,用力均匀,慢推慢移

作用:有助于骶骨、尾骨骨质增生,骶骨、尾骨受伤,坐骨神经痛等的治疗与保健。

(五)臀部及坐骨神经反射区(内侧)

位置:位于两足跟后缘至内侧缘一带状区域。自跟腱起沿足跟内侧至跟底内侧与距骨结合部。

手法:以拇指固定在脚掌跟部,示指弯曲呈镰刀状,以示指侧缘施力,

方向:从后跟跟腱中线向内侧刮至骶椎反射区。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等的治疗与保健。

(六)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后跟内侧,内踝后下方的三角形区域。

手法:拇指指腹推按法或食指压刮法

方向:↗由足跟斜向上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用力均匀,移动要慢

作用:有助于男性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前列腺疾患治疗及女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官颈炎、子宫下垂及痛经、月经不调等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七)尿道及阴道

位置:位于双足跟内侧,自膀胱反射区斜向后上方延伸至舟骨与距骨之间缝(内踝关节下方)的呈一斜带状区域。

手法:以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为斜推法(左右脚方向呈对称)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手握定足前部,向下固定不动,右手拇指指腹紧贴反射区由下向上慢推慢移。

(2)力度适宜,不可太重。

作用:有助于尿道及阴道各种疾患(如炎症)的治疗与保健。

(八)髋关节(内侧)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内侧的内踝下缘呈半圆形的区域。

手法:以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沿着内踝前缘推按至内踝下缘。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紧贴反射区,匀速推移,用力适中均匀。

作用:有助于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等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九)直肠及肛门反射区(二)

位置:位于两小腿内侧,胫骨内侧后缘,趾长屈肌腱间,自内踝与跟腱之间向上延伸四横指的竖带状区域。

手法:拇指指腹推按法

方向:“↑”自跟腱凹处上推至三阴交穴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紧贴反射区,用力适度,均速慢移

作用:有助于痔疮、便秘、直肠脱垂,直肠炎等直肠及肛门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十)腹股沟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小腿胫骨内侧,内踝尖前上方2横指的凹陷处。

手法:以拇指指腹点按

方向:垂直点按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按压用力适度,不宜重,按揉结合以揉为主。

作用:有助于腹股沟疝及生殖系统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第六组——足外侧的反射区    

1.肩反射区

2.肘反射区

3.膝反射区

4.臀部及坐骨神经反射区(外侧)

5.生殖腺反射区(位置之二)

6.髋关节(外侧)反射区

7.下腹部反射区

(一)肩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外侧第5跖趾关节突起处。

手法:以食指的指间关节面压刮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肩周炎、肩酸痛、手臂无力、手麻等肩部及上肢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二)肘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凸起的前、后两侧丘状区域。

手法:以食指的指间关节面压刮或用拇指指腹推按法。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肘关节酸痛、肘关节炎等肘部及上肢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三)膝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外侧,外踝前下方,骰骨与跟骨前缘形成的陷凹处。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或拇指指腹点按法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膝关节炎、膝关节痛等膝部及下肢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四)臀部及坐骨神经反射区(外侧)

位置:位于两足跟后缘至外侧缘一带状区域。

手法:以拇指固定在脚掌跟部,示指弯曲呈镰刀状,以示指侧缘施力,沿脚后跟而下按压至足跟外侧缘。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等的治疗与保健。

(五)生殖腺反射区睾丸卵巢(位置之二)

与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对应

位置:足后跟外侧,外踝后下方,跟骨腱前方的三角形区域。

手法:以拇指指腹推按法或单食指压刮法。根据需要采取轻重不同的力度。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性功能低下,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等生殖系统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六)髋关节(外侧)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外侧的外踝下缘的半圆形区域。

手法:以拇指指腹推按法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等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七)下腹部反射区

与直肠及肛门反射区二对应

位置:位于双小腿腓骨外侧后方,外踝后方与跟腱之间向上延伸4横指的竖带状区域。

手法:以拇指指腹推按法

作用:主要用于妇科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等的治疗与保健。

                第七组——足背的反射区    

1、上颌反射区

2、下颌反射区

3、扁桃腺反射区

4、喉与气管及食管反射区

5、胸部淋巴腺反射区

6、内耳迷路反射区

7、肩胛骨

8、胸反射区

9、膈反射区

10、肋骨反射区(内侧肋骨、外侧肋骨)

11、上身淋巴腺反射区

12、下身淋巴腺反射区

(一)上颌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背踇趾趾间关节横纹前方一条横带状区域。

手法:以拇指指腹推按法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牙痛、牙周炎、牙龈炎、口腔炎症或溃疡,味觉障碍、鼾病等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二)下颌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踇趾趾间关节横纹后方一条横带状区域。

手法:以拇指指腹推按法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牙痛、牙周炎、牙龈炎、口腔炎症或溃疡、味觉障碍,鼾病等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三)扁桃腺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踇趾背面的近端趾骨上,肌腱左右两侧凹陷处。

手法:拇指指腹点按法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四)喉、气管及食管反射区

(五)胸部淋巴腺反射区

这两个反射区实际是重叠的,处在同一部位,在操作时可以一起做,不必分开。

位置:位于双足背第1、第2跖骨之间,近跖趾关节处的点状区域为喉反射区。

近这跖跗关节处的点状区域为气管反射区。

连接喉与气管之间的细带状区域为食管反射区。

整个第1、2跖间缝为胸部淋巴腺反射区。

手法:以食指压抹法

方向:由足跟向足尖方向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上呼吸道感染及咽喉、声带、气管、食管等处疾患的治疗与保健,抗炎症,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六)内耳迷路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背第4、5趾间缝向后延伸,即第4、5跖骨之间的陷凹处。

手法:食指压抹法

方向:由足跟向足尖方向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眩晕、晕动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平衡障碍等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七)肩胛骨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肩反射区后方,足背第4、第5跖骨之间延伸到骰骨向两侧分叉呈“丫”字形的区域。

手法:双拇指指腹推按法(根据需要采取轻重不同的力度)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肩背酸痛,肩周炎,肩关节活动障碍等肩胛部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八)胸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背第2、3、4跖骨体所形成的圆形区域。

手法:以双手拇指指腹推按法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胸部及乳腺疾患(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肿瘤等)的治疗与保健。

(九)膈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背中部,整个跖跗关节。横跨足背呈一带状区域。

手法:食指压刮法

方向:两手食指桡侧缘同时施力,自足背中央向两侧压刮。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呃逆、膈肌痉挛、膈疝等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十)内、外侧肋骨反射区

位置:内侧肋骨反射区在双足背第1楔骨与舟骨之间的凹陷处;外侧肋骨反射区在第3楔骨与骰骨之间的凹陷处。

手法:拇指指腹点按法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肋膜炎及肋骨的各种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十一)上身淋巴腺反射区

位置:双足背踝部,外踝的前下方陷凹处。

手法:拇指指腹点按法或食指指间关节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炎症、发热的治疗,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十二)下身淋巴腺反射区

位置:双足背踝部,内踝的前下方陷凹处。

手法:拇指指腹点按法或食指指间关节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作用:有助于炎症、发热的治疗,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第八组——右足底的反射区

    

肝反射区-------(心反射区)

胆囊反射区-----(脾反射区)

盲肠及阑尾反射区

回盲瓣反射区

升结肠反射区---------(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反射区)

(一)肝反射区

位置:右足底第4.第5趾间缝垂直延长线与第5跖骨小头水平线交点附近区域(与左足心反射区的位置大致对称)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点压或垂直于反射区体表向内施力。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体表,轻重交替按、压、点;

(2)指关节压刮时发力在腕部。

作用:有助于肝炎、肝硬化、肝大、肝功能异常、脂肪肝等肝脏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二)胆囊反射区

位置:右足底第3、4趾间缝垂直延长线上,肺反射区的后缘处。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

方向:垂直于反射区体表向内施力渗透

次数:保健时3-0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2)用力适度,轻重交替。

作用:有助于胆囊疾患如胆结石、胆囊炎、黄疸等的治疗与保健。

(三)盲肠及阑尾反射区

位置:右足底,跟骨前缘的外侧。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压刮。

方向:垂直于反射区体表向内施力。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2)用力适度,轻重交替。

作用:有助于消化系统及盲肠阑尾本身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四)回盲瓣反射区

位置:右足底足跟前缘的外侧,盲肠反射区的前方(向脚趾方向)。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压刮。

方向:垂直于反射区体表向内施力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2)用力适度,轻重交替。

作用:增强回盲瓣的功能,有助于消化系统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五)升结肠反射区

位置:右足底中部,与足外侧平行的一带状区域,足跟前缘向上延伸至柘付关节处。

手法:单食指扣拳法,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压刮。

方向:由足跟向足趾方向。

次数:保健时3~5次,治疗时根据需要而定。

要领:(1)紧贴反射区;(2)用指端直推或用右手指关节按之,以左手拇指推之;(3)用力适中均匀,移动要慢。

作用:有助于消化系统疾患如腹痛、腹泻、肠炎等治疗与保健。

      

足疗顺序

足底

左足: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及阴道—腹腔神经丛—额窦—垂体--三叉神经—小脑及脑干—鼻—大脑—颈项—眼—耳—甲状旁腺—甲状腺—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脾—胃—胰—十二指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小肠—失眠点—生殖腺

右足: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及阴道—腹腔神经丛—额窦—垂体—三叉神经—小脑及脑干—鼻—大脑—颈项—眼—耳—甲状旁腺—甲状腺—斜方肌—肺及支气管—肝、胆—胃—胰—十二指肠—盲肠、阑尾—回盲瓣—升结肠—小肠—失眠点—生殖腺

足内侧

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及尾骨—臀部及坐骨神经(内侧)—前列腺(子宫)—尿道及阴道—内侧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

足外侧

肩—肘—膝—臀部及坐骨神经(外侧)—睾丸(卵巢)—外侧髋关节—下腹部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ssykj.com/jbzl/11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