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演员刘亦菲新剧《玫瑰的故事》正在热播,而其中的接吻镜头却引起了网友吐槽,两集接吻了15次、四集接吻了27次,话题#玫瑰的故事吻戏太多#冲上热搜。甚至有网友汇总了该剧的所有吻戏场景,调侃其为“处处吻”。
接吻会使得多巴胺分泌增加,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但在医学上有一种名为“接吻病”的疾病,鲜为人知却非常常见。“接吻病”是一种什么病?哪些情况不适合接吻?面对这些有关接吻的话题,记者采访到了相关专家。
EB病毒感染导致接吻病
普通人群90%以上均感染过
据了解,接吻病在医学上专业的诊断名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因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EB病毒在人口咽部上皮细胞中进行增殖、释放,随着口腔分泌物排出。主要经唾液传播,可通过接吻、口对口喂食、共用餐具、接触飞沫等亲密动作传播。
尽管病名有“传染”,但“接吻病”不属于国家规定的甲乙丙类接触性传染病,所以EB病毒并不罕见。普通人群90%以上均感染过EB病毒,而在我国3~5岁儿童的EB病毒感染率也高达90%以上。感染过EB病毒的成人,可终身携带病毒,可持续或间断排毒。
“尽管人群对EB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反复得‘接吻病’并不常见。”据成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徐倩介绍,首次感染EB病毒,可无症状或表现轻微。也可能出现典型的IM“三联征”: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接吻病”实际上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对症治疗为主。一般急性期注意休息,改善症状,给予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目前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更昔洛韦等,可以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时间。
除了EB病毒感染
这些情况也不适合接吻
记者了解到,有医学统计显示,每一次嘴唇接吻,有超过种不同的细菌经由吻者的口腔相互传送。也曾有研究表明,接一次持续10秒的吻,可能会交换万细菌。相关专家表示,在大量细菌交换的情况下,除了EB病毒还有5种情况也不适合接吻。
呼吸道疾病:呼吸道传染病可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等。虽然这类疾病并不一定会通过唾液交换来传播,但接吻时,两人近距离亲密接触,在此期间,携带病原体的一方突然来个咳嗽、打个喷嚏都可能传播疾病。如果一方出现了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接吻也容易被传染。
口腔疾病:口腔里存在无数细菌,变形链球菌会导致龋齿,厌氧菌导致口臭,牙菌斑导致牙龈炎、牙周炎等。这些口腔疾病不会直接传染,但在接吻时,大量致病菌可能从患者的口腔里传播到对方的口腔内,从而增加了对方患病的风险。
乙肝: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一般情况下,接吻、握手、打喷嚏、咳嗽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但如果接吻时,任何一方口腔有新鲜的溃疡、出血等情况,就会有可能被传染。
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也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一般不会通过唾液传播,也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厕所等方式传播。但如果双方口腔黏膜都有损伤,接吻传染的风险就会高一点。
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方式是粪口传播、口口传播,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幼童时期,小朋友感染风险较高。成年人对活菌有一定免疫能力,且幽门螺旋杆菌存在胃内,口腔中含量较低,成年人接吻感染的几率较低。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胡瑰玮图据网络责任编辑刘杨编辑于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