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气是指从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空腔中如鼻、鼻窦、咽,所散发出的臭气,其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口臭作为一种疾病来进行报道。调查显示,中国口臭患病率为27.5%,而在西方国家,则为50%。全球约有10%-65%的人曾患有口臭。
口臭主要分为三种:真性口臭、假性口臭和口臭恐惧症。真性口臭又分为生理性口臭和病理性口臭,而病理性口臭又分为口源性和非口源性两种。80%~90%的口臭与口腔相关,目前认为口腔内存在的细菌是导致口臭的根源。
产生机制
80%-90%的口臭与口腔相关,目前认为口腔内存在的细菌是导致口臭的根源,有三方面证据可以说明。
第一,体外试验表明口腔有机底物和细菌作用可以产生气味难闻的化合物。体内试验证明可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依赖于口内多肽和氨基酸提供底物。
第二,当通过刷牙和清洁舌苔减少底物和细菌时,口臭大大减轻。
第三,采用有效的抗菌漱口液及牙膏可明显降低口腔内致病菌和改善口臭症状。
口源性口臭主要源于口腔中微生物代谢食物残渣、脱落的上皮细胞、血液、龈沟液、菌斑等有机底物中含硫的多肽类和氨基酸。
口腔内的影响因素
舌苔和牙周病是两个公认的主要原因,其他可能原因还有唾液流量降低、深龋、口腔感染、种植体周围炎、冠周炎、黏膜溃疡、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细菌降解蛋白质的作用主要发生在舌背后部和牙周袋。
舌背大面积的乳头状结构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定植,同时堆积有大量脱落细胞。舌苔与牙菌斑的组成相似,成为厌氧菌和微需氧菌储藏室,有利于口臭的产生。有研究发现,舌背相关菌群复杂,对照组和口臭组都各有优势菌种,口臭患者舌背菌群的多样性高于健康对照组。检查发现,大约60%的患者口腔异味来源于舌背后1/3舌苔部位,舌背后部至轮廓乳头区细菌载量最高。VSC与舌苔量成正比关系。
在口臭患者的龈下菌斑中通常能检出牙周病的致病菌,体外试验表现出活跃的产硫能力。研究发现,口臭与牙周致病菌表现出相关关系,口气值与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等呈正相关,并可能与牙周疾病的活动性有关。总之,龈袋中的龈下菌斑是一个重要的异味来源,且牙龈炎症导致口臭的强度增加。
唾液在口臭形成中的作用比较复杂,唾液pH值和唾液流率可能影响细菌的腐败作用。有研究认为唾液可作为研究口臭的可靠模型,因离体唾液孵育产味的速率与全口气味的强度成正比,且其气体组成与口臭患者口气中的成分相似,含有大量VSC。在口臭形成中,唾液一方面提供氧,抑制口臭形成,另一方面含有易于氧化的底物,耗尽氧气利于口臭形成。咀嚼一方面可以增加唾液流量,另一方面咀嚼过程中有机械性清除作用,起到清洁口腔,减少口臭的作用。
全身影响因素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道在解剖结构上距离口腔较近,是呼吸气体的通道,因此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出的带有臭味的气体经过口腔时,产生口臭的可能性增高。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坏死性肺炎以及肺积脓也常以口臭作为一项重要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有研究表明,口臭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较大的相关性,可能是导致口臭产生的一个病因。
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白血病患者牙龈有明显的出血倾向。研究发现,由于牙龈中大量幼稚血细胞浸润聚集,可造成末梢血管阻塞,局部组织对感染的抵抗降低,使龈缘处组织坏死、溃疡和假膜形成,导致口臭
代谢类疾病
糖尿病与牙周疾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糖尿患者患牙周疾病的危险性增加。患牙周疾病后,牙龈处于炎症状态,脓肿出血,溃烂流脓,易产生口臭。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产生酮体,酮体通常会使呼出的气体中带有烂苹果味,是糖尿病的首要信号之一。
吸烟
有研究检测了吸烟者口腔中VSC含量以及吸烟对VSC含量的影响,发现吸烟者口腔中VSC含量明显高于非吸烟者,非吸烟者吸烟后口腔中VSC含量较吸烟前明显提高,说明吸烟可提高口腔VSC含量,导致口臭。故吸烟易导致口臭,但二者的确切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