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参与 患者在现代口腔治疗计划模式中将更加主动参与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决策,和医师一起选择符合自己近期和远期利益的治疗计划。患者的知情同意内容应包括:诊断、不同治疗选择的优点、相应的治疗花费、疾病和治疗的预后、预期的治疗效果、疾病的近期及远期风险等。
收集信息,明确诊断 信息收集对患者的信息收集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临床检查、X线检查及对诊断有帮助的其他检查结果。收集病史可使用填写问卷或表格,或与患者面谈等方式进行,病史的具体内容包括患者个人基本情况、主诉、全身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口腔病史(治疗史、就医习惯、口腔卫生习惯)、心理状况及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等。 临床检查包括全身情况检查、口内口外软组织检查、牙周检查、牙齿检查及咬合检查,其中很容易被忽视的是牙周检查与咬合检查。牙周支持组织的问题会影响整个治疗计划,故应引起重视。影像学检查可收集患者3年内的放射检查资料,同时应遵循“不做没有必要的检查,根据观察目的选择放射检查的类型”等原则(美国牙医学会、世界牙科联盟及美国放射学会对于口腔放射检查指导原则如表1、表2所示)。应注意,曲面体层片不能单独作为牙周病和龋病的放射诊断依据。其他辅助性检查如研究模型、龋腐去除、专科会诊、实验室检查、组织活检、微生物及其他检查等也可为诊疗提供依据,信息收集阶段如图1所示。
图1信息收集及诊断流程
明确诊断口腔全科医师对患者的诊断内容应包括全身情况、心理问题、口内/口外问题诊断、牙周疾病诊断、牙体疾病诊断、牙髓根尖周疾病诊断、正畸修复疾病诊断。 患者存在问题主要是列出患者的一些特殊情况、非诊断内容及会影响治疗计划的个体特点,如对牙科治疗的恐惧和口腔卫生差等。
评估风险、预后和治疗结果 在评估风险、预后和治疗结果时,医师应通过循证的方法进行。 循证指将个人临床经验与系统性研究的临床证据结合在一起。口腔医师在决定治疗计划时,应将自身的经验、患者的个体需求和最优、最相关的研究结果结合在一起。循证的途径包括专题追踪(考柯兰数据库)、参考专业杂志、网络数据库搜索(Pubmed)等。 风险是指具有某些先天性易感体质或有某些可引发特定疾病的行为。识别风险有助于医师识别哪些患者易于发生或复发某些特定疾病,提出措施,避免或降低疾病的发生,同时在早期去除病因,减少疾病的严重性及缩短病程。 为进行风险、预后和治疗结果的评估,医师可在治疗计划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可咨询患者本人、其夫/妻或后代关于遗传性口腔条件或疾病,为处于风险中的患者去除可能的病因。当病因不可避免时,提供相应预防措施;通过化学治疗、修复干预等方法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治疗计划的各阶段 在明确了诊断,完成相关的风险、预后和治疗结果的评估后,就可以制定治疗计划了(制定治疗计划流程如图2所示)。
图2制定治疗计划流程图(点击可查看大图)
一个完整的治疗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系统期在系统期应全面评价患者的健康史,以及在牙科治疗前和治疗中,医师需要哪些程序来管理患者身心健康。 急性期急性期时,应解决引起患者当前症状的问题。 疾病控制期此时应控制患者活动性的口腔疾病和感染,阻止咬合及美观的恶化,控制导致口腔问题的各种危险因素。 最终治疗期该阶段是恢复患者口腔健康,包括增进外观和功能的治疗程序。牙科治疗过程因患者而异,如修复、牙周和根管治疗都可能有所涉及。 维护期医师应维持患者的最佳口腔健康状况,可包括定期检查、牙周维护治疗、氟化物应用以及口腔卫生宣教。 当治疗计划制定后,要通过多种方式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取得共识,获取知情同意。
牙科治疗排序的指导方针 作为口腔全科医师,应根据治疗计划的各个阶段,掌握不同牙科治疗的实施顺序。牙科治疗的排序为:①口腔卫生宣教;②解决患者主诉问题;③如须拔牙,进行拔牙治疗;④进行牙周治疗;⑤控制龋齿(充填治疗);⑥根管治疗;⑦义齿修复。最后是如正畸、颞下颌关节等其他方面的治疗。
专家简介
潘洁,博士,主任医师,现任医院综合科常务副主任。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后进入医院综合科工作至今,多年来承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于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牙科学校,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牙科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疑难牙体牙髓疾病的诊治、显微根管治疗、牙髓显微外科、美学树脂修复和牙齿美白的综合应用。在教学方面,致力于规范口腔综合诊疗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在科研工作中获得多项国家级、校级科研基金,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十余篇文章,参与医院长学制教材及多部口腔专业书籍的编著。是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分会会员,北医院管理分会委员。
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第44期04~05版,转载仅作分享之用,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本平台会及时做出处理。